欢迎访问 乡镇干部调研网!
当前所在: 首页>>突发事件>>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激活“微网格” 探索基层治理“更优解”

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激活“微网格” 探索基层治理“更优解”

时间:2024-03-30 15:39:24 来源:上海基层党建网 作者:佚名 []

  (上海智慧党建网)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位于金融城核心区域,区域二元结构明显,都市繁华与市井烟火并存。区域地标集中、人流量大、诉求多元、敏感度高,单日客流量最高峰达147万人次。同时辖区居住区中,还有大量的老旧居民区,消防安全、非机动车、沿街商铺管理等存在风险,居民养老就医、文体活动等需求迫切。上述现状既对街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挑战,也是街道创新精细治理模式的重要依托。

  陆家嘴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服务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按照“一体化、全覆盖、无缝隙”的原则,整合各职能部门网格,在辖区内形成“街道—网格—居民区(商务区)—微网格—楼组(楼宇)”的五级网格圈层。积极推动央企(国企)、外企、民企、居民区党组织等各类主体、各类资源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努力实现“党建引领、一网覆盖、全域协同、共治共享”。

  以党组织为核心实现“力量在网格凝聚”

  织密建强组织体系“一张网”。3个居住网格(崂山住区、梅园住区、滨江住区),以“打破围墙边界、内外一网覆盖”为原则,划分252个微网格;3个商务网格(陆家嘴金融城、新上海商业城、滨江船厂带),以“业态相近、楼宇相邻”为原则,划分15个微网格。居住区沿街商铺、独立单位机构、商务楼宇、街角广场、各类住宅等纳入就近微网格,确保管理对象全覆盖、无遗漏。建立“居民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组党小组”的三级组织架构和“总支抓总、支部包网格、小组包楼”的三级网格责任体系。在微网格,形成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引领、各类主体协同共治的“1+N”党建引领微治理模式。

  筑牢党群干群联系“连心桥”。领导干部全覆盖包保。建立完善街道班子成员“3+1”联系基层机制,每位领导固定联系3个居民区,并担任1个楼宇网格的服务专员,落实“三必到”“五必谈”( 即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重大活动必到,工作不力必谈、团队不和必谈、人事任免必谈、违纪违规必谈、重大决策必谈)要求。机关干部常态化结对。每名机关干部负责日常联络1个居民区,积极参与到基层重点工作中,落实“三必清”“五必访”(即小区情况清、重点人群清、短板弱项清,困难家庭必访、老党员必访、孤寡老人必访、军烈属必访、老干部必访)要求。创新“双向举手”(即“网格出题、部门答题”“部门出题、网格破题”的举手机制。明确部门要答好民生“必答题”,网格要答好治理“抢答题”,网格可“举手”约请职能部门协调解决同时也可“举手”申请认领项目,主动探索创新基层治理难点痛点问题的解决方法。)着力解决急难愁盼。建立“网格出题、部门答题”“部门出题、网格破题”的举手机制,打通跨网格圈层的上下联动渠道,为解决民生热点问题提供有力支撑。结合网格“三访”(即风险隐患巡访、重点人群探访、一般居民走访)排摸难点问题,街道领导班子建立“四库联动”“三情研判”(警情、民情、舆情)工作机制,定期对基层举手上报的急难愁盼问题进行联动会商、集体研判、推动解决,形成处置闭环。

  画好多元协同治理“同心圆”。党建联建凝聚组织力量。持续深化“金色纽带”区域化党建内涵,实施“三张清单”机制,依托网格区域党建促进会,在网格、居民区、微网格、楼组等各个层面开展党建联建。社会组织支持提供专业力量。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公益基金会等枢纽型平台型社会组织资源,与居民需求形成链接,在城市更新、为老服务、街区治理等领域不断孵化公益项目。党员双报到凝聚党群合力。依托“兼职网格员”“第二楼组长”等机制,以岗位、项目为载体,以特长、兴趣为纽带,合理设置治安巡逻、环境保护、矛盾调处等服务社区岗位,把在职党员、各类热心人士紧紧吸纳在社区。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资源在网格集中”

  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精品城区”。对“一城一圈一带三住区”网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持续推动19个精品城区项目落实落地。聚焦擦亮金融城“金字招牌”,打造汇集企业孵化、文化演艺等功能的“陆家嘴文化新空间”、“生命人寿大厦白领食堂”。聚焦老商圈焕发新活力,探索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推动商圈转型升级,启动三期整体提升项目。聚焦滨江带空间品质升级,建立滨江公共空间安全防范体系,打造富城路周末限时步行街和“文商旅展”融合的浦东滨江水岸活力带。在崂山住区,建设消防安全创新治理中心提升老旧住区消防安全防范能力,持续开展综合整新、雨污水分流等项目提升人居品质。在梅园住区,坚持“参与式规划”理念,建立规划-建设-管养全生命周期的建设模式,通过“1+2”公园提升,叠加7条道路、13个节点美化,打造公园艺术街区。

  强化责任意识,打造“全科网格”。建立网格长引领保障、专职网格员全面负责、兼职网格员积极协助的工作模式。围绕重点人群,落实“条线+网格”双责任制。针对老人、困难儿童、残疾人等7大类20小类特殊人群,精准采集、动态更新基本信息,落实分级探访要求和分类关爱服务,提升条线支持与网格关爱的叠加效应。围绕高频事件,形成“标准+自选”流程清单。梳理微网格中常态化工作流程和群租、违建、高空抛物等高频事件处置流程,为网格工作人员提供具体工作依据。围绕民声民意,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当好民声“代言人”,在广泛开展走街串户的过程中,关注老百姓身边事、烦心事,及时解决或反映;当好民意“领路人”,围绕热点焦点,组织群众用好“自治金”“三会”民主协商机制,做到小事不出居委,大事不出街道。

  延伸服务触角,打通“最后一米”。将党的组织体系延伸至楼组。搭建“楼组党小组”“楼组自治管理委员会”的交叉任职工作体系,明确专职网格员、楼组长、第二楼组长、居民小组长职责分工,摸清社区在册党员和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情况。将“三会”民主协商制度延伸至楼组。设置楼组“留言板”“楼组金点子”,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以“居民自筹+居委会扶持”形式设立“楼组基金”和基金管理小组,讨论并制定募集、使用和管理办法,确保使用公开、透明。将守望相助氛围延伸至楼组。建设楼道微型图书馆、美术馆、文化角、青少年托班等,打造楼组特色。依托“楼组基金”,开展楼组内公共设施自治维护。成立“护楼应急群”,定期开展消防器材检查、隐患整治和逃生演练。

  以数字赋能为支撑促进“问题在网格解决”

  建强数据基座,做实场景应用。完善微网格维度下的要素数据归集,向上实现与区大数据中心高效对接,向下实现数据在各个应用场景全面调用,横向实现与街道各部门数据全面共享。依托社区微平台,结合“民意通”“独居老人分级管理”“未成年人分类管理”“无人车棚智能管理”等应用场景,在走访时同步收集社情民意,完成实有人口核查、重点人群关爱等;依托街区微平台,结合“共享单车治理”“沿街商铺分级管理”等应用场景,实现街区乱点趋零;依托中心区智能管理平台,结合“中心区人流智能监测和指挥系统”“非现场执法系统”等场景应用,实现中心区管理协同联动。

  完善派单闭环,重塑治理流程。聚焦基层治理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实现派单直接到微网格,同步加强街区微平台对专项性强、跨网格跨居民区任务的协同指挥功能,通过扁平派单、闭环处置、双向反馈,推动问题解决。依托“1+4+36”的网格工作体系,对辖区联勤联动日常管理事项“发现-受理-指挥-处置-监督-评价”各环节工作要求和标准进行流程再造。

  优化综合评价方式,实现责任闭环。通过系统提取、交叉比对、飞行检查、投诉工单等方式,对微网格的重点人群探访率、网格派单及时办结率、“12345”每千人投诉率、居民满意度等形成综合评价。同时,以微治理小组为单位,形成微网格年度民情报告,集中展示一年来微网格内实有人口变化、“三访”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置情况,以及“举手”成效和居民自治成果等,提升微网格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网格党建推动组织引领有效统筹。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组织体系与网格体系充分融合,推动“支部建在网格上”,建强街区联合党支部、楼组党小组、微治理小组、“红色业委会”等基层治理主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市新居民区构建“1+3+n”治理格局和“1+4+7+56”网格运行体系,注重把组织、动员、凝聚党员群众融入到基层治理全过程,解决了一批停车难、加梯难等老旧小区难点问题,实现“圆梦加梯”从“破冰”到规模化加速推进。

  平急转换机制提升社区韧性。将下沉干部、在职党员、志愿者等社区多元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平时常态服务、急时应急响应”的转换机制,提升社区风险应对能力。隧成居民区以微网格为基础,统筹“双报到”党员、楼组长、志愿者等230余名热心居民组建平安隧成突击队,紧紧围绕沿街店铺常态化管理、楼道安全隐患、小区环境卫生等关键点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更精准的服务、更高效的治理。

  数字赋能推动基层治理提档升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构建“1+3+X”体系架构,打破单位、部门间的“条线隔阂”和“数据壁垒”。聚焦薄弱点、风险点,“一老一小”分级管理、无人车棚管理、滨江公共空间大客流分段智能管控等应用场景,实现快速响应与精准处置;聚焦民生热点,加快开发配药查询、智能健康评估等应用场景,以精准服务打造美好数字生活。聚焦民主实践,建设民意沟通系统,激活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原文链接:https://www.shjcdj.cn/djWeb/djweb/web/djweb/newestindex/newinfo.action?articleid=ff8080818e710cd4018e732b455d040a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