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乡镇干部调研网!
当前所在: 首页>>荣誉表彰>>“中原肉袋子”份量有多重? ——访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承启

“中原肉袋子”份量有多重? ——访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承启

时间:2022-09-04 14:30:34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

  编者按: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保障食物安全和居民生活的战略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十四五”时期,畜牧业发展面临着稳产保供任务更加艰巨、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更加趋紧、市场波动风险更加凸显、提升行业竞争力要求更加迫切等诸多挑战,亟需全国的畜牧大省、大市、大县勇挑大梁,发挥稳产业关键支撑作用,齐心协力,加快构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作为中原粮仓、畜牧大省的河南,率先垂范,找准定位,直面难题,积极求解,倾力而为,精心构建“中原肉袋子”安全大格局,体现了中原大省的责任担当,可谓“有为者必有位”。

  

   中原安,则天下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的中原大地,历来农牧业底蕴深厚,数千年来支撑了文明的赓续绵延。

  粮猪安天下。多年来,河南不仅粮食产量稳居全国前列,粮食生产与畜牧肉食生产更是协同发展,还是名副其实的畜牧大省、生猪产业大省,肉制品加工全国第一、生猪外调全国第一,为保障全国肉类供给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畜牧业发展的常年还是非常年,河南都体现了中原大省的责任担当,是享誉全国的“中原肉袋子”。

  那么,近年来这个近亿人口大省是如何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肉类供给,两手抓两手硬的?为此,近日,记者专访了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承启。

  实现更高层次“粮食安全”

  记者:河南既是我国产粮大省,又是畜牧业大省,生猪产业大省。河南如何统筹粮食安全和肉食生产,有机衔接,协调发展?

  王承启:猪粮安天下。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畜牧大省,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多年来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按照农业农村部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具体决策安排,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牢耕地红线,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规划建设“中原农谷”,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大力发展农产加工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全链条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万亿级产业,生产了全国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同时,我省坚决树牢大食物观,将畜牧业生产和粮食生产同步规划,同步推进,相辅相成,有机衔接,实施强猪壮禽扩牛增羊战略,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肉蛋奶,实现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尤其是2021年,在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和猪周期“低谷”特别长的情况下,全省粮食产量仍达到1308.8亿斤,并连续五年稳居在1300亿斤以上;全省肉产量643万吨,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三位。2022年,河南夏粮总产量762.6亿斤,居全国第一;全省上半年猪牛羊禽肉342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实现了粮食生产与畜牧肉食生产协同发展。

  具体到围绕肉食生产,我省多措并举,全力推动 ——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猪稳产保供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农业农业部畜牧业及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工作安排。省委书记对恢复生猪生产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坚决担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坚决扛牢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要求,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动生猪生产,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省长多次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安排部署恢复生猪生产和肉牛奶牛产业发展,对生猪稳产保供和牛业发展进行安排部署。省委、省政府将生猪稳产保供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及时推动工作。主管副省长多次主持召开会议、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全力推动生猪稳产保供和牛业发展。省政府成立肉牛奶牛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发改、财政等10个部门,成立河南省恢复生猪生产协调办公室,明确部门职责,建立稳产保供工作专班机制,定期会商研究有关问题,督促指导和调度各地落实政策措施及生产恢复情况。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近年来,我省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农业农村部等6部委《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同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我省规划意见,如省政府重点出台了《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加快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相关厅局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南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促进生猪稳产保供的通知》《关于认定2022年养牛大县培育县和后备县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出台一系列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为畜牧业和肉食安全保驾护航。

  三是坚持责任担当。我省认真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及时将国务院下达的恢复生猪生产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18个省辖市,各省辖市又将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所辖县区市,实行目标管理,切实压实地方责任。同时,我省将生猪稳产保供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及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米袋子”“菜篮子”等三项考核范围;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生猪稳产保供所占分值由2019年的10分提高2020年的15分,切实强化监督考核。

  四是坚持政策激励。2019~2021年我省安排2.6亿元对504个规模猪场和种猪场贷款进行贴息,安排2.2亿元财政资金对107个规模猪场升级改造进行补贴;每年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4亿元左右。全省禁养区个数从4586个调整为2978个,禁养区面积减少0.66万平方公里。能繁母猪保额提高至1500元/头、育肥猪保额保持在800元/头。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对从国外引进的种猪进行补贴,安排9000万元支持40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项目和100个规模猪场和种猪场建设洗消中心建设,安排1.7 亿元实施省级非畜牧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10个和3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创新试点项目。2021年以来,中央安排我省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整县推进项目24个,计划连续5年每年投资2.4亿元,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五是坚持绿色生产。全力推进畜禽粪污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利用,积极推广节水、节粮、节能、节地等清洁养殖工艺,严格规范饲料添加剂、兽用抗菌药等投入品生产和使用,严格执行兽用处方药制度和休药期制度,全面落实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全国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政策,推广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等轻简化方式;引导生猪养殖企业与优质高端农产品生产企业对接,畅通粪污处理终端产品商品化利用渠道,不断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实现生猪清洁养殖,绿色生产。

  记者:“菜篮子”“米袋子”关系到百姓基本民生资料的供给,“肉袋子”同样如此。近年来,河南在保障“肉袋子”安全、“保供给畅循环”上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王承启:“肉袋子”实实在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乡村振兴,关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河南为保障“肉袋子”安全,保供给畅循环,做了大量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去年以来,努力克服“7·20”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猪周期”下行、生产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叠加冲击,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加速调整优化产能布局,努力降低成本,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在拎稳“肉袋子”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供给主体更加强大。全省年出栏500头以上猪场2万余家,占全国1/9,出栏比重达77%,其中万头以上猪场600余家,全省前20 强企业生猪存栏占全省出栏总量的1/4强。牧原集团成为全国生猪养殖头部企业,丰源和普、银发、新航道、黄志、华扬、民望等省内生猪养殖企业快速崛起,正大、中粮、天康宏展、大北农、新希望六和、温氏等全国知名企业在河南纷纷布局生猪养殖企业,生猪上形成了龙头骨干引领、规模企业支撑、散户养殖补充的良好格局。同时,肉牛肉羊家禽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2.png

  牧原公司肉食产业综合体东北侧全景

  二是供给数量更加充足。近年来,我省每年肉产量总体保持在650万吨左右,人均占用量达到65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公斤;2021年,全省猪牛羊禽肉产量641万吨,同比增长19.1%,比全国增幅高出2.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产量427万吨,同比增长31.4%,比全国增幅高出2.6个百分点。

  三是供给种类更加丰富。就拿 2021 年来讲,我省供应除猪肉之外,还生产牛肉36万吨、羊肉29万吨、禽肉150万吨,尤其是在猪肉供应紧张的时刻,禽肉发挥了充分的替代作用。同时,大力发展以豫南黑猪、郏县红牛、黄淮肉羊、固始鸡、淮南麻鸭等地方品种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武陟鹌鹑、舞钢肉鸽、漯河麻鸡、济源兔等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其中我省肉兔养殖量居全国前列。并引导养殖、屠宰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肉品精深加工,增加花色品种,提高质量档次,持续提升中高端产品比重。

  四是供给品质更加安全。质量兴牧、品牌强牧持续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定向好的态势,畜禽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豫牧”品牌培育步伐不断加快,通过绿色认证畜产品35 个,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9个,纳入省级农业品牌目录36个。全省已培育出双汇、牧原、华英等多个畜产品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如双汇专注发展现代肉类工业,培育出价值704亿元的国内驰名品牌,连续多年领跑中国肉类行业。围绕淮猪 (淮南猪)、确山黑猪、南阳黑猪地方品种及自主培育的豫南黑猪新品种等特色畜产品优势区建设,培育了一批区域公用品牌。

  五是供给体系更加完善。重点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全链条标准化生产,鼓励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企业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模式;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完善自有冷链仓储配送体系,不断提升全省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和水平。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支持新建和改造智能化冷链仓储设施、区域配送中心、销售终端等。加强冷链物流基础建设,完善城乡冷链物流网络,加快肉类和速冻食品冷链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省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和水平。

  六是供给速度更加高效。积极优化产能布局,重点围绕生猪养殖基地布局屠宰产能,实现生猪就地就近屠宰加工,推动畜产品流通由“调活畜禽”向“调肉”转变。积极推动生猪养猪龙头企业和屠宰加工龙头开展战略合作,推进生猪直供和产业三链同构,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降低供给成本,提高供给效率。同时,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措施,确保畜牧生产物资供应畅通,畜产品有效供给;如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期间,及时印发《关于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和畜牧业正常产销秩序维护的紧急通知》,发放应急通行证15000张,有效保障了整个畜牧产业链的循环畅通。

  实实在在为保障全国猪肉供应安全作贡献

  记者:“中原肉袋子”对于地方、区域,甚至全国的贡献何在?如何理解“中原肉袋子”安全并保障“肉袋子”安全,特别是生猪产业安全?

  王承启:中原“肉袋子”安全是国家“肉袋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肉袋子”尤其是河南“肉袋子”安全了,必将为全国的“肉袋子”安全增加保障。

  从饲养量看,2021年,全省生猪存栏439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400万头,生猪出栏5802万头,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可以说,如果河南生猪养殖稳定了,必将为全国的猪肉稳定供应提供有力支撑。

  从产肉量看,在全国的占比较高,2021年,河南全年肉产量643万吨,约占全国肉产量的7.2%,其中,猪肉产量427万吨,同比增长31.4%,比全国增幅高出2.6个百分点,约占全国猪肉总产量的8.1%;禽肉产量150万吨,居全国前列。

  从屠宰加工看,河南是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生猪、家禽、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5200万头、11亿只、124万头,均位居全国前列;牧原集团全国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头,全球领先;双汇发展是国内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是全球规模大、布局广、产业链完善、极具竞争力的跨国食品企业;恒都、邦杰、思念、三全等加工企业在全国影响力越来越大。

  牛(1).png

  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养殖的种牛

  从外调量看,河南拥有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有60个,河南外调的生猪和猪肉折合生猪出栏量约占全省生猪出栏总量的1/3强,外调量常年居全国第一位;如2021年,全省外调折合生猪 2758 万头;尤其是 2019 年和 2020 年期间,在全国猪肉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我省两年折合外调生猪3586万头,实实在在为保障全国猪肉供应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生猪产业大省的责任担当。同时,我省每年外调活禽及其产品折合活禽约 8 亿只以上。在 2021 年 10月国务院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畜牧渔业工作会议上,河南省政府武国定副省长围绕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做了典型经验交流。

  重点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抓产能周期调控。我省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变化和周期变化,为努力减少“猪周期”波动,根据农业农村部安排部署,及时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南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以能繁母猪和规模猪场为核心调控指标、实行“绿、黄、红”三色动态管理的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初步建立,确保全省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360万头以上,规模场稳定在10670家以上。目前还在积极探索省辖市之间能繁母猪增减互补联动机制,力争稳定全省产能。截至2022 年 6 月底,我省能繁母猪存栏 390 万头,处于农业农村部规定的绿色合理区间。

  二抓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生猪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内乡240万头、汝州280万头生猪综合体均已投产,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大型龙头投企业得到积极运用,面向中小规模的智慧猪场适时动态管理管理系统初具雏形。目前全省生猪规模比重75%左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新建改扩建百万头级屠宰场8个,新增和盘活优质生猪屠宰产能 2100 万头,“调猪”向“调肉”加速转变,目前我省外调的六成以上是猪肉,活猪不足四成。

  三抓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全面开展猪遗传资源普查,加强省级以上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用足用活种猪引进等政策措施,建设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支持建立高效智能化种猪性能测定体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支持生猪核心育种场开展商业化联合育种,打造河南种猪育种联合体,构建“联合育种+大企业育种”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供种质量和能力,加快生猪种业振兴。目前,全省现有225个种猪场、80家种公猪站,其中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6家、国家级生猪遗传改良种公猪站1家。全省种猪能繁母猪年末存栏量、种猪出栏量、年生产精液量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10、1/10和1/7。全省生猪年供种能力260余万头,生产用种猪种源充足;正阳种猪场、南阳牧原、驻马店丰源和普、郑州银发、鹤壁谊发、黄泛区鑫欣牧业、信阳向阳等公司的种猪、冻精享誉全国。同时,我省还是肉牛冻精供应第一大省;郑州鼎元公司年生产牛冻精580万剂,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其中肉牛性控冻精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0%。

  4.png

  河南丰源和普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高健康双阴种猪生产基地一角

  四抓动物疫情防控。今年6月,联合省编办印发了《河南省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努力健全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理顺体制机制,提升专业能力,夯实基层基础。严格落实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持续提高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具备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能力疫控机构兽医实验室由原来的55个增加到145个,涵盖全省所有市县和以农业为主的区,覆盖面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实施了24个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成了27个动物运输指定通道,对1.3万辆畜禽运输车辆实施网上备案;内乡牧原等4家企业通过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验收,新创建18家已通过省级验收;建立了包村包场排查机制;开展了“大清洗、大消毒”专项行动;实现了养殖、调运、屠宰、无害化处理等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非洲猪瘟检测监管全覆盖。

  五抓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生猪产能调度机制,重点加大对能繁母猪存栏、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龙头企业、饲料兽药屠宰等上下游重点企业等四类主体的监测力度,力争预警及时精准,措施快速有力,保障生猪产能稳定。落实好价格周报、生猪产能月报、季度分析制度,完善养殖、屠宰、销售、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监测,增强数据变化敏感性,分析变化背后原因,科学研判形势,定期发布信息,提出科学应对举措,指导养殖场户科学有序生产。

  六抓肉牛奶牛发展。河南是传统肉牛养殖大省,新兴奶业大省,河南有十分丰富的秸秆资源,发展肉牛奶牛产业,优势独特、条件优越、需求旺盛,正在积极探索走“秸秆变肉换奶”发展之路。今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十大行动”为主要抓手,实施“1373”工程,即到2025年,全省牛饲养量达到1000万头,奶类产量达到300万吨,肉牛奶牛一产产值达到70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000亿元。到2030年,肉牛奶牛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建立,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河南猪肉产量约占全省肉产量的2/3,抓住了猪肉也就抓住了“肉袋子”。为保障“肉袋子”安全,特别是生猪产业的安全,河南按照农业农村部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要求,全力抓好肉食尤其猪肉的稳产保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产业韧性与活力是发展的原动力

  记者:作为拥有生猪完整产业链的河南,如何降低产业链风险,提升产业链从业者生产积极性?

  王承启:世界养猪看中国,中国养猪看河南。生猪产业是河南传统优势产业,基础扎实,链条完整。近年来,河南更加重视生猪产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增强生猪产业发展的韧性和从业者的积极性。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猪稳产保供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和行业转型升级,依托生猪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行业领先优势,全面打造集农业种植、饲料生产、种猪育种、生猪屠宰、生猪食品加工、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农牧智能装备、养猪产业大数据云中心等为一体的生猪全产业链,做大做强生猪产业集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强化产能基地保护。2022年一季度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挂牌,其中国家级608家、省级600家,合计设计产能约占全省2021年出栏总量的60%以上,国家和省里专门印发文件,对产能调控基地挂牌保护,并从项目资金、贷款融资、用地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合作。重点实施万人助万企活动,引导双汇与牧原围绕生猪直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降低双方供销成本,稳定生猪产业链和供应链。积极推进豫西南生猪全产业链条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依托生猪产业,实施农牧装备及智能装备、综合性公铁联运智慧物流园等重大项目,打造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

  5.png

  双汇5000万只肉鸡产业化项目孵化厂引进国外全自动设备

  三是强化三产融合发展。指导生猪生产大市和消费大市搞好对接,指导大型屠宰企业布局养猪产能、大型养猪企业布局加工产能;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机制,推动三产有机融合和中小养殖场户与龙头企业的有机融合。“饲料生产、种猪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和机制更加完善。

  四是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我省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转型、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猪肉储备调节等文件,落实好金融保险、养殖用地、生猪调出大县、生猪政策性保险等政策。指导企业应用“保险+期货+基金”等金融保险期货工具开展业务,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五是优化生猪屠宰加工布局。支持新建50万头~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推动新增屠宰产能向养殖集中区转移。鼓励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发展,推动“调猪”向“调肉”转变。淘汰小规模低端落后屠宰产能,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猪肉深加工能力,鼓励和支持主产区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改造屠宰加工、冷链储藏和运输设施,推动主销区城市屠宰加工企业改造提升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冷链集配中心、冷鲜肉配送点,促进产销衔接。

  六是强化监管指导服务。积极推广低蛋白日粮等节本增效实用技术,持续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探索推广集约养殖和智慧养殖新模式,强化屠宰企业监管,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动生猪产业全链条不断做大、做强、做优。

  记者:“中原肉袋子”如何实现产业增效、企业增利、农民增收?

  王承启:一是强化指导服务增效。大力支持养殖企业应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采用饲料高温灭菌、管链密闭运输、智能控制供量等现代化饲喂方式,使用养猪机器人进行巡检、洗消、转运、清污等,推动生猪生产向智能化、无人化转型升级。探索“楼房养猪”模式,推动生猪养殖由平面向立体转变,如总占地2880亩的内乡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建成楼房猪舍21栋,养殖规模240万头,单位土地养殖量提升4倍。针对生猪养殖污染防治这一世界难题,支持牧原研发出集空气过滤新风、独立通风、出风排臭系统于一体的防病、防臭、防猪瘟“三防猪舍”,探索出“养殖-有机肥、沼液-绿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每头生猪全程用水1.27立方米,相当于国家标准要求的1/4,极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强了产业效益。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增利。全省新建改扩建百万级生猪屠宰场8个,新增和盘活屠宰产能2100万头,“调猪”向“调肉”加速转变。延伸装备物流链,牧原集团在南阳市内乡县投资30亿元,建设集仓储保管、中转集散、运输配送等服务于一体,具备铁路港、公路港、城乡配送区、快递分拨区、电商物流区、高标仓区等功能分区的现代化综合智慧物流园区,通过上下游整合、供需端链接,有力带动周边汽车零部件、电气机械、仓储物流等产业发展。延伸疫苗制药产业链,南阳市招引中牧集团、联邦集团等大型兽药疫苗企业到南阳投资建厂,成立河南兴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兽用疫苗,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104亩,建筑面积约 70000平方米 ,预计年销售额 20 亿元,纳税6000万元,带动就业300人。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增收。过去,在脱贫攻坚时期,我省努力将脱贫攻坚与畜牧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与畜牧产业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畜禽养殖业的增收致富主力军作用,把畜牧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畜牧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经测算,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带动1000多万人就业,带动农民净增收约160亿元。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带贫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发展联合体,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场内就业等共享畜牧发展收益,仅牧原集团在河南带动贫困户65589户、17.1万人,累计增收3.84亿元,畜牧业为促进农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完善金融保险政策兜底。为降低风险,力争促进农民增收。联合河南省财政厅、河南银保监局印发 《关于创新发展农业保险 促进农民有效增收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增强能繁母猪1500元/头、育肥猪800元/头的保险政策效应,提升养殖户风险抵御能力;鼓励保险机构开展仔猪、种猪、生猪域内运输和医疗等一揽子保险,助力规模化经营,保障生猪生产供给;鼓励保险机构自主开展猪饲料成本、生猪、玉米等“保险+期货”品种,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对冲市场风险,帮助投保场户稳定增收。截至 2021 年末,全省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60个,保障金额3.73亿元,赔付金额 1626 万元,帮助 800 户脱贫户和 13 家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收益。今年前 5 个月,全省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累计实现签单保费 8.58 亿元,为2322 万头生猪提供风险保障 186.74 亿元,已决赔付数量 282.83万头,已决赔款6.89亿元,受益农户14.52万户。

  记者: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十四五”期间以至更长一段时间,河南将如何进一步拎紧“中原肉袋子”,实现新发展?

  王承启:下一步,河南畜牧业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契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坚持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产品绿色化。

  认真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深化贯彻《“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强化扶持政策落实落地,建设一批现代化养殖基地,打造一批畜产品保供主渠道企业和区域性产业集群,提升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推进畜禽养殖与屠宰加工布局相配套,积极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提升“调活畜禽”向“调肉”转变水平;到2025年,猪饲养量稳定在1亿头,牛饲养量达到1000万头,羊饲养量达到6000万只,禽饲养量达到20亿只,现代养殖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加工流通体系基本建立,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豫牧品牌叫响全国,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提供有力支撑,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保障全国肉食品供应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中国畜牧兽医报记者 章勇

  


原文链接:http://nynct.henan.gov.cn/2022/08-23/256565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闭][返回顶部]